您在此: 主頁 > 關於我們 > 刊物 > 體育季刊
2004第四期
2004第四期
嶄新的合作模式,帶出不同的發展方向──記澳門銀河娛樂渡假國際馬拉松賽事

二○○四年澳門銀河娛樂渡假國際馬拉松.半程馬拉松及迷你馬拉松,於十二月三至五日順利在澳門氹仔奧林匹克游泳館舉行。值得一提的是,今年賽事與往 屆不同,得到銀河娛樂渡假的贊助,成為澳門組辦此項賽事以來,首次以贊助商冠名的賽事。

波蘭人杜新思基令人信服地奪冠

整個賽事在清涼乾爽的天氣下完成,賽道沿途是風景優美的城市風光,而運動員們的競爭依然是非常激烈。成為今屆國際馬拉松賽冠軍的波蘭運 動員杜新思基(Adam Dobrzynski)表現相當出色。他在前半程很好地控制分配了體力,當非洲運動員在前十五公里領先時,他絲毫沒有氣餒,並在蓮花橋上最高處迎著強風而 上將之趕超,加上最後三公里的奮勇衝刺,令人信服地摘取了桂冠。

開賽後的頭三公里路程中,以中國運動員Wong Qian為首,包括朝鮮運動員李京哲(Ri Gyong Chol)和南韓運動員宋道永(Song Do Young)的亞洲運動員方陣,明顯與大隊拉開了距離,佔據了領先位置。緊接著,波蘭選手杜新思基、上屆冠軍津巴布韋的史達加斯拉(Kasirai Sita)以及葡萄牙運動員蘇沙(Antonio Sousa)逐漸趕上,緊緊地跟在了這個亞洲方陣之後。而肯亞選手謝偉遜、馬托羅(Benjamim Matolo)(二○○一年度的冠軍得主及二○○三年的亞軍),為縮小起跑時被拉下的距離不得不使出渾身解數,使用了令人驚訝的跑步頻率緊追而上。非洲選 手方陣由於起跑時所處位置欠佳,影響了正常水平發揮。

當領先的運動員通過半程馬拉松的標誌時,比賽形勢明朗化了。肯亞選手謝偉遜仍然跑在第一的位置上,但已經有跡象表明,他可能要為在前三 公里賽程中,過份透支的體力付出高昂的代價。然而,另外一面,波蘭運動員杜新思基在最後五公里加快了腳步,追上了津巴布韋選手史達加斯拉。當時風很大,橋 上最高處的風尤其猛烈,但波蘭人似乎並沒有受到大風的影響。

來到機場環形地時,杜新思基成了被追趕的對象,而他與仍然跑在第一位的肯亞選手謝偉遜的差距縮小到了約三十米。史達加斯拉儘管被杜新思 基超越,但仍然保持自己的節奏。從當時的局面來看,冠軍得主似乎註定要在當時處於前三名的選手中決出,因為位居第四的北韓選手李京哲和第五的中國選手 Wong Qian已經被領先的選手拉下了七百五十米左右。

冠軍爭奪戰似乎就是在當時的前三名之間展開。史達加斯拉失去了連續第二次獲得澳門賽事冠軍的希望。到達路氹邊境站時,杜新思基徹底超越 了領跑的肯亞選手謝偉遜,現在的爭奪變成了兩人之間的爭奪。波蘭選手率先踏上了離終點三公里的連島公路第二個和第三個環形地之間的路段。但謝偉遜沒有力氣 作出回應,他只是回頭看後面防備後面的人追趕,然而史達加斯拉已經精疲力竭,也不想追趕了,他必須想辦法保住第三的位置,防備北韓選手的強有力的衝擊,而 當時北韓選手尚未發起最後的衝擊。

在最後的兩公里杜新思基加快了節奏,其速度足以把對謝偉遜的優勢擴大到一分鐘以上。最終波蘭人以二小時十六分三十秒奪魁,該成績係澳門 國際馬拉松賽所有廿三屆賽事的第五個最好成績,與北韓運動員金中元(Kim Jung Won)保持的賽會紀錄二小時十五分二十一秒多用時一分九秒。專家和運動員們都相信,如果不是整個賽事期間都刮著大風,那麼賽會紀錄可能會被輕鬆地打破。 肯亞選手謝偉遜以二小時十七分三十四秒衝線,獲得亞軍,而去年冠軍津巴布韋選手史達加斯拉則以二小時十九分十四秒的成績獲殿軍。

再看男子半程馬拉松,金牌被香港運動員吳恩賜(Ng Yan Chi)摘取。澳門選手郭志瑋(Kwok Chi Wai)為澳門特區奪取了該項目的第三名,這是澳門五年來首度獲得名次,其成績比第二名香港選手賴學恩的用時僅僅多了六秒鐘。澳門地區選手男女成績第一名 分別為陸偉堅和梁麗香。

女子方面是中國運動員的天下

Wong Qian以二小時二十二分八秒的成績獲男子馬拉松第五名,是成績最好的中國運動員,而張京波以二小時二十八分三秒的成績獲第十名。如果說兩名中國男選手的 表現不是那麼出色的話,那麼中國女選手的優異表現則成為成百上千的觀眾的焦點。中國的女選手在馬拉松和半程馬拉松賽事中攬括了桂冠。

奪取女子馬拉松冠軍的是戴艷艷Tai Inin,成績二小時三十七分二十七秒,僅次於北韓運動員金昌玉Kum Chang Ok1999年創造並保持至今的成績(2H34’57”)。中國運動員蒲珍Pu Zhen以二小時三十九分四十六秒獲亞軍。而第三名則被北韓選手張弦玉Jang Hyon Ok奪取,用時二小時四十分五十七秒。女子半程馬拉松金牌亦被中國選手摘取,奪魁的是高惠梅Gao Hui Mei,用時一小時二十七分十五秒。

今次賽事獎金高達七十二萬五千六百元,吸引了近二十九個國家及地區超過二千六百名運動員報名參加,而完成最後賽事的人數則為一千九百零 八人。而首次與商業機構合作,歷史性以贊助商冠名的合作模式,也為本澳體育事業發展路程帶出了新的啟迪,開創了新的方向。